行业动态 | 出版商务周报:助学读物市场将迎来爆发期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11:10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与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的双重驱动下,近年来,助学读物市场呈现多种变化:新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用户需求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变化,新媒体背景下渠道愈发多元且灵活,一切正在重塑这个细分市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批新的入局者,不仅推动行业加速洗牌,更成为撬动市场变化的关键力量,使行业向高质量、创新性方向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优质选择,也促使更多出版机构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策略。
助学读物赛道越来越“拥挤”
近年来,助学读物板块一路“高歌猛进”,成为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的“耀眼之星”。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切入这一赛道——除了老牌教育出版机构之外,教育科技公司以及一些大众出版机构也纷纷入局。
多方入局,让这一赛道变得更拥挤的同时,也以新思路、新产品进一步推动细分领域创新发展,使得市场竞争从单一的“价格战”、渠道战,转向内容创新、技术应用与服务体验的综合较量。
比如猿辅导、作业帮等教育培训公司,凭借自身在内容、技术、渠道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迅速拓展市场。它们将线上题库与纸质教辅结合,主打“扫码答疑”“AI错题本”等功能,推动助学读物市场加速“数字化”。新东方推出的《方法盒子》智能教辅,加入了交互学习的方式,系统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学而思的智能教辅“小蓝盒”和“大白盒”,覆盖了“学、练、测、评”的完整闭环。猿辅导的《寒假一本通》《暑假一本通》把学习任务细化到了每一天,亦可以观看讲解视频。
还有一些大众出版机构,探索以畅销书的运作方式打造助学读物。如果麦文化推出爆火的“提分笔记”系列后,今年暑期又自研了“初一全速提分”系列,将“二次元”人物与冒险故事融入学科知识,兼具趣味学习、系统讲解及巩固习题。此外,磨铁的《高考真题“源”作文》、青葫芦的《慢葫芦发声书•小学生自然拼读记单词》等,也都是当下助学读物市场的爆款。这些出版机构的加入不仅使助学读物产品更加丰富多元,也借助新媒体平台,以精准推广、话题营销等方式,改变了传统助学读物的营销方式。
老牌出版机构积极应对变化
面对新入局者带来的冲击,老牌教育出版机构凭借深厚的行业积淀与资源优势,通过多种策略稳固市场地位,寻求新突破。
在产品迭代方面,加速优质内容与新技术的融合。如江西教育出版社,一方面不断拓宽品类,在跨学科学习、学科兴趣培养方面丰富产品线;另一方面不断升级产品,把已有良好市场表现的产品进行融合升级改造,提升产品价值;此外,还积极向内容服务转型,让纸质内容以新的服务形态呈现,真正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效能、效果。该社社长熊炽认为,新助学读物的研发、服务、运营必然要拥抱新技术,通过AI技术的加持,让产品呈现更立体的形态,与用户形成更智能的交互。
渠道革新是另一重要抓手。在内容电商崛起后,出版机构迅速布局。开卷数据显示,今年1—5月教辅图书在内容电商渠道的码洋比重达到27.40%,同期增加4.33个百分点——教辅图书在该渠道的同比增长率高达69.93%,其增长速度相比其他零售渠道也是最高的。北京教育出版社、开心教育、天地出版社、青岛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海豚出版社、山东大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今年均在内容电商渠道发力,打造爆款助学读物产品。
此外,合作共赢成为破局关键。今年,四川教育出版社(简称“川教社”)与纳米盒、腾讯云举行三方战略合作签约和新产品发布仪式,推出首个合作产品“AI 伴我学作文”。该产品基于川教社《AI伴我学作文 作文学练考一本通》系列打造而成,通过构建智能应用平台,深度融合AI技术,兼具智能化和个性化功能,创新性地实现了AI技术与助学读物出版的深度融合。
这些举措既发挥了出版机构在内容权威性、教研积累上的核心优势,又通过拥抱创新弥补了灵活性不足的短板。
市场一路高歌却也隐忧重重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助学读物市场将呈现三大趋势。
智能化程度持续加深。一方面,助学读物本身是辅助学习的工具,核心功能是帮助学生高效掌握知识、解决困惑。而每个学生的薄弱点、接受节奏差异大,传统助学读物“一刀切”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智能化可精准捕捉个体学习数据,针对性拆解知识点、调整难度,比人工更高效。近日,全品文教宣布,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辅图书研发,打响了“AI智慧教辅‘第一枪’”。
细分市场将迎来爆发期。中研普华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教辅类图书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从细分赛道看,素质教育教辅将成为未来的增长点。编程、STEAM类教辅的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45亿元增至2030年的130亿元。
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助学读物市场虽正值上升期,却也隐忧重重。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小学入学人数或已达到峰值。随着未来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助学读物市场的根基将受到冲击。同时,市场饱和风险加剧,多家出版机构竞相角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版机构唯有在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文/《出版商务周报》记者 盛娟)
(编辑:张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