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书推荐 | 《艺术教育:何去何从?》——艺术教育的崛起之路
来源:福建教育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8日 11:14
 
 


问:
       您是否听过“学钢琴能提高数学成绩”“画画能提升阅读水平”这样的说法?这种神奇的迁移效应真实存在吗?艺术教育的意义仅仅是为了提升其他学科的能力吗?  


       哈佛大学“零点计划”专家艾伦·温纳教授带领团队深入艺术课堂,通过观察、访谈和数据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艺术学习的价值并不在于直接提高考试成绩,而在于培养孩子独特的思维习惯。这些思维习惯,正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自然运用的方式,它们不仅能提升艺术能力,更能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甚至人生中受益。 
在《艺术教育:何去何从?》中,温纳教授提出了 “艺术工作室思维”的8种关键习惯:  

工艺——精益求精,注重细节
参与并坚持——克服困难,持续投入
想象——跳出框架,大胆创新
表达——用艺术传递情感与思想
观察——敏锐感知世界
反思——不断调整与进步
拓展与探索——尝试新方法,突破舒适区
理解艺术世界——欣赏不同文化,融入艺术社群


       这些思维习惯可能无法用标准化测试衡量,但它们能帮助孩子成为更有创造力、更坚韧、更善于思考的人。温纳教授也探讨了当今艺术教育的创新方法,并呼吁社会重新认识艺术的价值——它不该是教育体系中的匆匆过客,而应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 

       如果您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或对艺术教育的真正意义感到好奇,本书将为您打开全新的视角。

艺术教育:何去何从?

 
[美]艾伦·温纳  著
胡  泊 于晓航 陈丹艺  译
王绍祥 叶伊婧  审校
出版日期:2025年3月
ISBN:978-7-5758-0362-5
定价:33.00元

图书作者
艾伦·温纳(Ellen Winner), 美国波士顿学院心理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零点计划”(Project Zero)核心成员,主要研究典型儿童与天才儿童的艺术发展规律、艺术教育及艺术哲学问题。

主要译者
胡泊,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美育研究院执行院长。



目  录


前言
第一章    1982年的瑞吉欧·艾米利亚之旅
第二章    1987年的中国之旅
第三章    19世纪的美国艺术教育:与中国之比较
第四章    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艺术:进步主义的反叛
第五章    进步主义的两大分支:教育中的艺术与审美教育
第六章    艺术教育学术化:学科本位艺术教育
第七章    以创作为中心:作为学科本位艺术教育替代方案的艺术推进计划
第八章    标准与评价:真实性与信度之争
第九章    功利主义的困境:艺术作为提升学科表现的手段
第十章    工作室思维:为培养思维习惯而教
第十一章  重新构想21世纪的艺术教育
后记
参考文献


译者序(节选)



       在当今全球教育体系中,创新与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成为主流。然而,尽管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及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价值,它仍时常被边缘化,难以在主流教育体系中占据应有的位置。该现象背后隐藏着哪些教育与文化矛盾?艺术教育是否被低估了其在激发创造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在技术和实用技能备受推崇的今天,艺术教育又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认知与感知能力?这些问题不仅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困境,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教育的本质——它仅仅是“培养艺术家”的工具,还是理应成为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艺术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经历了几度起伏。本书从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瑞吉欧·艾米利亚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中国北京、南京的具体案例研究开始,回顾了美国自19世纪以来艺术教育实践的深刻变化。从19世纪的初步探索,到20世纪的理论突破,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学科化”改革,艺术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促使艺术教育正经历新一轮的“复兴”与转型,其内涵和功能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职业训练”或“美学欣赏”,逐渐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全面素质的关键力量。

       回顾美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得以窥见教育体系中对“实用性”与“可测量性”的过度关注,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艺术教育的地位及其发展。然而,根本问题在于,此种偏重标准化和效益导向的倾向,忽视了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能力与人文素养等“软实力”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些无法通过标准化考试衡量的能力,正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正如本书开篇朱尼厄斯·埃迪所言,艺术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不速之客”,它在长期的边缘化中艰难求存,似乎从未被真正“应邀而至”。书中展现的趋势表明,美国艺术教育历史上的两次重要发展皆源于对其“工具性”价值的重新认同:第一次,艺术被视为支撑工业社会的技能工具;第二次,艺术作为促进其他学科(如数学、科学等)发展的工具获得关注。因此,使用“不速之客”来形容艺术教育,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它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化地位。艺术教育未能持续获得系统性重视,往往是在“有用”时受到青睐,而在其“工具性”不再被需要时则被忽视或排挤。

       艾伦·温纳教授通过“不速之客”这一巧妙的双关语,揭示了艺术教育在教育历史中的尴尬处境。艺术教育,犹如一个“不请自来”的访客,徘徊在教育的边缘,却蕴含着改变教育格局的巨大潜力。这一形象道出了艺术教育在全球教育体系中的局外人地位,也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艺术教育应如何被重新定位,才能成为全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走上教育舞台的核心地位?

       对此,温纳教授通过深刻的分析与丰富的案例表明,艺术教育并非可有可无的“边缘角色”,而是应当登上教育舞台核心的“应邀嘉宾”。此外,得益于历史广度与个人深度的交汇,本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厚重结晶,更是一部充满洞见的教育反思。透过历史与现实的双重镜像,作者深刻勾勒出艺术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轨迹,并探讨了其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如何走向未来的可能性。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艺术教育传统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未来教育形态的展望,力图为读者提供深刻的反思与启发。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反思当前教育体制中的不足与局限,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与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为未来的艺术教育构建更加全面和深远的框架。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艺术教育的未来,在于它能否突破现有的边界,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力量。它不应再是旁观者,而应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正如温纳教授所言:“艺术通过其多样的形式,展现并帮助我们领悟那些最深刻的生命体验——爱与失去、出生与死亡、童年与暮年、善良与不公。如果教育的使命是引导孩子们学习人类最重要的发明,那么没有艺术的参与,教育就无法臻于完善。”我诚挚地希望,通过对本书的译介,能够激发读者对艺术教育的深入思考,并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赋予其应有的尊重与重视。






 (编辑:张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