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我的妈妈是精灵》图像小说版全新上市
来源: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4年05月13日 18:23

 

https://img.xiumi.us/xmi/ua/2zOUL/i/43d58e6fd00b06083fc43a0eef9456e4-sz_397697.jpghttps://img.xiumi.us/xmi/ua/2zOUL/i/6b889d34cbdc8a282201497b1ff49b5c-sz_511849.jpg

 

 

陈丹燕 :改编成图像小说 一直我的心愿

 

《我的妈妈是精灵》的作者陈丹燕,她不仅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拥有将想象转化为文字的非凡能力。该书描述了一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母亲不同于常人,而是一位拥有魔法力量的精灵的故事。在构思这个故事时,作者深受自己童年时期对于神秘事物的好奇心和对母亲的深厚感情的影响。

https://img.xiumi.us/xmi/ua/2zOUL/i/9dbc41ad41c1be22556dd11eaea45ab7-sz_388495.png

Q

《我的妈妈是精灵》被改编成图像小说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参与到故事的艺术再创造中?你认为图像小说这一形式如何丰富了原作的情感表达和叙事层次?对于画面中的细节描绘,你觉得画作者捕捉到哪些原著中的精髓?

A

我个人一直非常喜欢图像,因此把这本小说改编成图像小说一直都是我的心愿,但这个过程非常漫长,这本小说在1997年初版以来,有一些富有经验的绘本作者先后尝试过图像小说的创作,但都不成功,甚至无法完成大纲的梳理。这次图像小说出版,我从心里觉得欣喜。

 

图像小说相对文本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形式,它的改编在我看来与电影的分镜头剧本更接近,我个人不参与改编。小说的确提供了比较图像化的表达与细节,但将一个具有大量比喻和细节以及隐喻的文本改编成具象的分镜头,也许是比改编一本故事线明晰的文本要困难许多。这个图像小说更接近图像叙事和表达,需要做大量工作,还要有对故事本身充分细节的驾驭能力。我由衷地祝贺图像小说的团队契而不舍工作这么多年,最后完成了它。一般来说,小说的原著作者很难认同改编,因为舍去的那部分也是自己的心血,但是我还是比较认同这个版本的改编。

 

Q

你的小说探讨了家庭、爱与分离等深刻主题,在图像小说版中,这些情感和主题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得到了新的诠释。能否分享一下,在看到自己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时,你有哪些感触或惊喜?你觉得这部图像小说将如何帮助年轻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纳生活中的变故与成长的挑战?

A

我从未相信儿童文学作品只能表达粗浅的人生,我相信优秀的儿童文学讨论的都是人生基本哲学问题,只是用了孩子般的视角和语言,这个视角和语言恰好是最能表述人生重大的基本问题的。因此儿童文学是一种近乎于诗歌的形式,凝练并充满感情地抵达了人生的核心问题,只是由于它完成的困难,能做好的作品很少很少。我希望自己保持自己对儿童文学的初心与方向,在自己的努力中尝试走向这个方向。在《我的妈妈是精灵》中,我致敬了我以为那些不朽的优秀童书,比如《彼得潘》,《人鱼公主》,《羽衣》,《河童》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我学习儿童文学写作时都曾给我深刻的影响。还有一些优秀的诗歌,比如普希金的《石像》,歌德的《浮士德》,勃朗宁的《吹笛人》。以及中国江南古老戏曲故事,比如《白蛇传》。这部图像小说的改变者和绘制者都是我的下一代人,责任编辑也是我的下一代人,他们是在很不一样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当我看到图像中出现了我脑海在写作中才会出现的画面时,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这个问题非常准确地提出了这本书的要点,这是一本严肃的书,讨论的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怎样的挑战,经历这样的挑战有多困难,战胜困难需要怎样的品质。孩子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许多的不容易,但这样的经历将会如何让这个孩子变得更仁慈,更坚强,更好。让一个孩子变得更好,这就是儿童文学的使命。图像小说中那个穿着红衣裳的小姑娘,看上去就像个小小的勇士,我相信读者能在她的脸孔上看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在于一个人经历了挑战后,变得比原来更好看了。这是我非常感激图像小说创作团队的。我不记得自己在许多次头脑激荡会议时谈及这一点,但在这本厚厚的书的最后几页,我看到了自己也许从未想到过的面容,但它原本一直都在我心中。

 

到了陈淼淼长成一个真正的少女,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我心里,她变得多么美好,她是一个真正的美少女战士了。

 

主笔幽川:反复阅读原著 把握情感基调和叙事节奏

  负责将《我的妈妈是精灵》这个美妙故事视觉化的绘画团队子鵺坊,他们通过细腻的笔触、明亮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世界。每一幅插图都如同一个个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奇异世界的一角。绘画团队表示,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不断与作者交流,确保每一个细节都能忠实地反映作者的原意和书中的情感。

 

Q

在改编《我的妈妈是精灵》这部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为图像小说的过程中,你是如何把握原著的情感基调和叙事节奏的?在视觉表现上,你是如何选择艺术风格来贴合故事中的奇幻元素以及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同时又能吸引不同年龄层读者的?

A

 主笔幽川:

在叙事的情感渲染和节奏掌控过程中,我们首要依赖于对原作的多次深入阅读,并融入个人的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比如日常的一些生活小细节:喝水,吃饭,与父母的相处,在学校的生活等等。此外,对原著以及其他经典图像小说的研读、技巧提炼,以及与同伴的互动讨论,均在我们的绘制旅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于分镜草图的细致打磨,我们将自身置于读者的立场,通过反复多次的审视、阅读和修改,来确保细节的准确性与感染力。 选择艺术风格时,更多地从原著的情感驱动出发,把自己的体会、情绪与原著相结合,比如对家人的情感,与自己父母的爱恨纠葛,对于学习这个少年时重要的任务的爱恨情仇等等。尽管作品根植于奇幻元素,但我们更加注重深层的人文关怀——它通常隐匿于那些透过真实感情绪与丰富情感展露的情节之中。有意地简化画风不仅有助于维护故事的真实质感,也希望可以让读者的阅读体验更为流畅。正是基于这些考量,我们才最终确定了当前的绘画风格。

 

把握情感基调和叙事节奏主要是依靠反复阅读原著,再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其次阅读、学习经典作品的处理技巧,以及和同伴讨论也提供了很多帮助,最后把自己当做读者去对分镜草图的反复阅读,再进行修改也非常重要。在艺术风格的选择上,也是更多从对原著的感受上出发,虽然是有奇幻设定的作品,但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更多依附于充满真实感的情节与情感表达的故事上,适当简洁的画风更有助于保留真实感,阅读起来也更加轻松,因此选择了现在这个风格。

A

 鵺:

陈丹燕老师的《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可以说非常难以改编了!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原著的节奏非常流畅,每个细节描写都有它应有的作用。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如何忠实地再现这些细节,更要表达故事的叙事韵律和情感力度,取舍真的很难,可以说这是我们做分镜最难的一部图像小说了!

 

前期项目组为了把控节奏,整部小说反反复复阅读十几遍,大家把内容熟悉到,闭上眼睛,整个故事会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演出来的地步。并且为了还原原著的情景和细节,项目组也多次去上海实地取景考察,将故事里的场景一遍遍走过,使画面感更强,更深刻。这样大家在讨论分镜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的时候,每个人心里就已经有故事重点了。整部故事的“启承转接”定好,再用“分段法”定下每一个章节自己的故事节奏——《我的妈妈是精灵》的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故事重点和新奇点,项目组一起讨论回忆小时候的细节,尽力结合自己的记忆情感和原著情绪来呈现,故事的节奏感和趣味性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当然,要把握好节奏,这些还远远不够,后期分镜绘制中,我们反反复复也改了七八遍,反复阅读,反复比读,直到故事节奏我们自己读着满意了为止。

 

艺术风格方面,因为故事发生在八九十年代,我们既想体现年代感,又不想让故事画面感觉比较陈旧,并且想做出画面的美感和趣味性,所以我们参考了一些平面视觉的画面理论,引入了一些例如穆夏的绘画设计风格,加上之前说的反复阅读,心里面的画面感已经在了,所以就“水到渠成”了。

 

Q

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原作中陈淼淼发现母亲真实身份的震撼场景、母女间真挚情感的表现以及父亲坚决离婚这一冲突点,你是如何通过漫画分镜与人物表情动作设计来强化这些情节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冲击力的?此外,你希望通过这部图像小说给新老读者带来哪些不同于文字阅读的新体验或感悟?

A

 主笔幽川:

会用一些连续的镜头和特写去描绘陈淼淼对父母的观察,以及在此过程中她个人的情感。比如第一话,妈妈变蓝的第一幕特写没有画妈妈的脸,而是更多表现她的身体泛起蓝色,此刻孩子被离奇的情况惊吓,没有第一时间开始担心妈妈,这是一个很真实的表现。在把文字变成图像的过程中其实需要加入了很多个人体验,也是分享自己对这个故事的想象与感受,希望读者有愉快的阅读体验,并在这过程中有产生一些共鸣就很好了。

A

 鵺:

我觉得这部分比较难的是:既要把握情绪节奏,又要体现小孩子细腻且下意识的反应。我们选用了比较“电影化”的镜头感,通过小分镜来表现紧张但细腻的情节,通过突然出现的大画面来表现“震撼”或者“惊讶”,这样用画面的张力来带动读者情绪。

 

陈丹燕老师的《我的妈妈是精灵》是我们绘制的小说里,我们团队最喜欢的小说之一。每次读到妈妈和淼淼遇到男子抱着“精灵小孩”那段对话时,我都想哭。每次读到淼淼读书的“痛苦”,我都联想到自己的上学时光。这是一部既“现实”又奇幻的作品,真真切切,却又神奇美妙。我们读这部作品的感受,会点点滴滴融入我们绘制的画面里去,所呈现的就是我们作为绘者自己的读书感受,也希望读者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感动,感受到这本书的“神奇力量”,还有“老上海”的美好时光。这部书,其实我觉得不仅仅是一部仅适合小孩子读的书,我与一些读者交流过,她们很多人长大成人了也在回头阅读,每一次读,感触都不一样。也希望我们绘制的这本《我的妈妈是精灵》,也可以带给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不同的阅读情感和共鸣吧。

 

编辑 :

将故事的情感传递放在首位

 

编辑团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他们将故事中的每一个转折点打磨得更加流畅,每一次情感波动都调整得更加精准。编辑们不仅仔细校对语言,确保没有语病和错别字,还与作者紧密合作,讨论如何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他们的努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个完整的、富有层次的儿童文学作品。

 

Q

在编辑《我的妈妈是精灵》的图像小说过程中,你是如何确保原作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深度得以准确、生动地通过视觉叙事展现出来的?在与绘者团队合作时,你采取了哪些具体策略来协调文字内容与图像表现之间的关系,以保持故事核心价值的一致性?

A

在编辑《我的妈妈是精灵》图像小说版的过程中,我高度重视原作的精神内涵和情感深度的传递。为了确保这些精髓能够通过视觉叙事得到准确、生动的表现,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首先,与绘者团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共同研读原著,梳理出故事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特别是陈淼淼发现母亲身份真相后的心路历程以及整个家庭面临的挑战。

 

其次,在改编过程中,我严格监督漫画脚本的撰写,保证对话和旁白尽可能忠实于原著,同时鼓励绘者团队以画面语言来强化文字无法直接表达的情感层次,比如通过角色的表情变化、场景氛围渲染等手法来展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再次,我们在画面布局和色彩设计上也下足功夫,力求每一个分镜都能呼应并深化原文的主题。例如,在描绘精灵世界时采用梦幻而神秘的色彩,而在表现人间亲情纠葛时,则运用更为写实且富有温度的色调。

 

最后,我会定期审阅漫画草稿,不断调整和完善细节,确保图文结合紧密,既保持故事核心价值的一致性,又充分利用漫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优势,为读者带来新颖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Q

《我的妈妈是精灵》图像小说版本选择了一个新颖的艺术风格来诠释故事。请问在决定采用这种艺术风格的过程中,你考虑了哪些因素?又是如何权衡儿童读者的接受度与成年读者对于原著怀念之情的需求,使这部作品既能够吸引年轻的新读者,又能够满足老读者对原故事怀旧和重温的情感诉求的?

A

在决定《我的妈妈是精灵》图像小说的艺术风格时,我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故事内核与情感表达:首先,确保艺术风格能够精准地传达原作中关于家庭、爱和成长的主题,以及陈淼淼发现母亲真实身份后内心的复杂变化。我们需要一种视觉语言来强化故事的情感深度,让读者通过画面就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2.儿童审美与教育意义:考虑到目标读者群体中有大量儿童,选择的艺术风格必须符合他们的审美喜好,同时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色彩鲜艳、线条简洁明快的设计有助于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成年读者的怀旧情绪:为了满足成年读者对原著作品的怀念之情,我们在保持故事原汁原味的同时,也力求在画风上保留一些经典元素,比如可以适当采用复古或温暖的色调,以唤起老读者记忆中的温情时刻。

 

4.创新与传统结合: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颖的表现手法,如现代漫画叙事技巧和多元化的视觉效果,这样既能激发新读者的兴趣,也能为老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5.跨年龄层的普遍接受度:我与绘者团队紧密合作,不断探讨和调整,寻求一种既能被儿童喜爱又能引起成人共鸣的艺术风格,使这部图像小说不仅限于某一特定年龄段,而是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群中得到认可。

 

而在编辑过程中,考虑到我们的图书出版以后,面对的不仅有曾经读过这个故事的、已经长大的读者朋友,更多的是希望能面向新生代小读者们,那么以这样的图像小说形式呈现,就恰恰能满足和平衡两者的需求。因为这样的形式对于老读者来说,是以一种有别于以往阅读文字的方式来重新温习故事内容,而对小读者来说,更是他们喜闻乐见的类似漫画的模样,又完全忠于原著,可以同时满足视觉上的愉悦和文学思维的提升。所以作为编辑人员,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故事的情感传递放在首位,兼顾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通过艺术风格的选择与设计,既忠实于原著精神,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一部跨越时代、深受各年龄段喜爱的作品。(访谈转载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编辑:陈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