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学通史》先后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中国老学发展历史,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通史性著作。
《中国老学通史》(五卷六册)
刘固盛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
内容介绍
《中国老学通史》是第一部对整个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多卷本著作。全书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为单元,全面总结老学历史和逻辑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作者介绍
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宗教事务局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各类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
徐华,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先唐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道家道教、闽南地域文献整理与海洋文明。
刘玲娣,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道家道教文化、农业历史文献。
肖海燕,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老庄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学史、武当山道教与区域社会、道教的近代转型等。
涂立贤,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刘韶军,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特色亮点
一、对中国老学史研究具有新的突破,在吸收和反映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新的学术观点,具有前沿性、创新性。
自战国至近现代,《老子》对我国哲学、政治、宗教、道德、科技、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并远播海外,产生世界性的影响。《中国老学通史》对老学自战国至近现代的发展演变进行贯通性的、立体式的全面研究,揭示中国老学的丰富内容和重大思想学术价值,总结老学发展的规律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阐释它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并阐明其在中华文化精神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二、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具有新的拓展,在文献材料的发掘和使用以及研究方法上具有明显突破,将老学的贯通性研究与思想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利用了最新整理出版的《老子集成》成果,还对《道藏》、《藏外道书》、正史、地方志、历代文集、敦煌文献、碑刻等涉及与老子有关的资料加以了充分关注;同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常用的学术史的方法、文献学的方法,用社会史的方法、诠释学的方法揭示老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避免对老学文献解读和进行思想分析的主观性。
由于老学的发展与哲学、政治、宗教、文学以及儒道释关系都十分密切,《中国老学通史》在揭示老学历史的和逻辑的发展进程的同时,致力于老学思想的研究,为中国思想史领域增添新的内容,并在研究方法上进行有益探索。
三、有助于揭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对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数千年的演进,历久弥新,生生不息,这一特点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结构有内在关系。中国文化以儒道释为主,儒道释互补,同时融汇百家,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稳定性和生命力。历史上,帝王将相,儒家学者,僧人道士,乃至小吏乡绅,江湖隐士都纷纷注解《老子》,注家身份的多样决定了其思想的多样性、广阔性和丰富性,从而使中国老学显示出了强大的学术活力与社会影响。《中国老学通史》把中国老学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成联系起来,阐扬老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想学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影响,确立了老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地位,从而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对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如何理解和运用老子道家哲学,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编辑:陈斯璐)